西寧“引力”:游客們都去哪兒了?
博物館里樂享暑假
編者按:
每當暑期來臨,青海省西寧市便以其獨特的清涼,吸引著無數(shù)旅人從五湖四海涌入。他們?yōu)楹味鴣恚渴菫楸几扒嗪:且荒ㄟ|闊的蔚藍,還是為了一碗地道的牦牛酸奶、一把滋滋作響的羊肉串?游客的腳步,勾勒出一座城市的旅游地圖;他們的選擇,丈量著這片土地的深度與魅力。即日起,人民網(wǎng)青海頻道推出《西寧“引力”:游客們都去哪兒了?》系列報道。記者將追隨游客的足跡,深入大街小巷,解析西寧旅游的“熱”與“美”。讓我們一起出發(fā),解碼高原夏都的獨特吸引力。
游客參觀青海省博物館。人民網(wǎng) 馬可欣 攝
游客認真聆聽講解。人民網(wǎng) 馬可欣 攝
博物館內(nèi)的蛙紋彩陶壺。人民網(wǎng) 馬可欣 攝
家長帶著小朋友參觀文物。實習生 張秀青 攝
博物館內(nèi)展出的彩陶。人民網(wǎng) 馬可欣 攝
游客正在參觀交流。人民網(wǎng) 馬可欣 攝
博物館內(nèi)展出的石人像。人民網(wǎng) 馬可欣 攝
游客認真聆聽講解。人民網(wǎng) 馬可欣 攝
游客正在參觀。人民網(wǎng) 馬可欣 攝
暑期,青海省西寧市迎來旅游黃金期。青海省博物館內(nèi),人流如織,熱度非凡。2025年暑假期間,青海省博物館日均游客接待量突破一萬人次。為應對持續(xù)高位運行的接待壓力,青海省博物館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wù)模式,通過擴充專業(yè)講解隊伍、引入AR智能導覽眼鏡等智能設(shè)備,構(gòu)建起“人工+智能”的立體化服務(wù)體系,全方位提升接待能力。
展廳之內(nèi),有家長耐心為孩子講解彩陶紋樣,有研學團隊認真記錄文物信息,還有年輕觀眾借助AR設(shè)備進行沉浸式體驗。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游客在此共同完成了一場與青藏高原千年文明的深度對話。游客持續(xù)高漲的參觀熱情,不僅讓豐富多彩的文物“活”了起來,更讓源遠流長的高原文化“火”起來,也為青海打造國際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馬可欣、實習生張秀青)